
启兴网
如何把握初中阶段教育重点?提供适合的教育?学校制度与课程如何为五育融合、因材施教提供支撑?如何在价值引领与素养培育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如何在逻辑思维与科学探究中实施分层与拓展教学?如何通过活动与实践发展学生特长、锤炼品格?
10月17日,以“聚焦五育融合,深化因材施教,落实立德树人”为主题,东莞市可园中学举办50周年校庆活动之教育学术年会。全国知名教育专家领衔,来自东莞市内外的名书记、校长与骨干教师等汇聚,在为期一天的活动中,围绕直击教育教学核心、树立正确育人观的深层命题,展开深度探讨交流。
站在办学50周年的新起点上,这场跨越校际、覆盖多学科的学术盛宴,不仅为破解教育难题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可行方案,更凝聚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共识和力量,为可园中学在新的50年征程中,深耕育人事业、培育时代新人注入坚实的思想动能。

坚守与求变:
坚守育人初心,遵循规律让因材施教落地生根
从1975年的莞城三中到今日的区域教育标杆,可园中学用半个世纪的耕耘,书写了一部动人的教育蝶变史。
“我们从莞城圆沙坊小学出发,由最初的9个教学班、23名教师、约400名学生发展为如今,拥有6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00多人、辐射‘两省、三地、六校’的教育集团。”在活动开幕致辞中,可园中学校长舒妙珠和与会嘉宾一起回望学校的办学历程。
舒妙珠致辞
她直言,五十载春秋,变化的是学校日益壮大的规模与格局,不变的是为每一个孩子点亮未来的教育初心。
以“聚焦五育融合,深化因材施教,落实立德树人”为主题,共话教育改革方向,共探育人实践路径,这既是对可园中学半个世纪办学经验的梳理与复盘,也是对新时代教育使命的回应与担当。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科研部部长、东莞市教育学会秘书长朱河清是可园中学壮大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早期,他不仅参与指导学校教研工作开展,还曾参与学校教师招聘工作。
朱河清致辞
活动现场,他用“三个始终”,总结可园中学近年来的发展蝶变:始终把学生放在学校的中心,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中心环节,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新的生长点。
坚守育人初心,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可园中学的办学写照,也是新时代推进初中阶段教育内涵发展与范式变革的重点。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海外与港澳台教育研究室主任万恒带来的专题分享,为理解这一核心提供了深刻注脚。
万恒作专题分享
在主旨报告环节,她为与会嘉宾带来《理解学习的本质,促进学校高质量教与学改革》的专题分享。她强调,初中学段教育关键是把握人与人互动的质量,学校则需要从“提升教师评价素养”“提高学生掌握自我导向的学习”出发,理解教与学的本质,开展有效教育。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万恒表示,学校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促进高质量的教与学改革,一方面教学遵循学习认识过程中的规律;另一方面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认知行为。
正如万恒强调启兴网,理解学习的本质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她的见解也为参会教育人提供思考与借鉴——在坚守教育初心的同时,更要遵循认知规律、聚焦师生互动质量,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地生根。

理念与实践:
书记校长沙龙共话破局,让每个学生都被看见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打破了单一学科的壁垒,让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为学生构建全面发展的成长体系。“因材施教”则是教育的不变追求,只有尊重差异、精准施策,才能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
理念的共鸣需要实践的落地,在书记校长沙龙环节,来自东莞、佛山、中山的4位名书记校长与万恒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碰撞与智慧交流。
聚焦“理念·共识·路径:初中教育的内涵发展与范式变革”主题,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校长高艳玲从学校制度与课程出发,畅谈因材施教的落地。她表示,因材施教首先是理念问题,教育关注的不是怎么教,而是怎么看——能不能看见学生,甚至看见老师的不同。
高艳玲
“教育就像导航,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路径和方式,学校要从管理与课程、活动出发,让学生站在学校的中央,也要让学生有为了被看见、被尊重,持续努力的动力。”高艳玲如是说。
何轩
如何实现五育融合的过程关注与评价?佛山市华英学校党总支书记何轩同样用“看见”来阐述,他直言学校一直把展示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每年开展科技节、文化节、体育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的努力、让他们的成长得以看见。
舒妙珠
接棒何轩的分享,舒妙珠分享可园中学以评价撬动学生成长的经验和做法。在实践中,学校打造校内外实践活动体系,多主体协同,构建“校家社”三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格局,构建“成长增值评价模型”,致力于让学生在五育融合的阳光下成为更好的自己。
王健
在推进五育融合与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学校面临的核心挑战是什么?又该如何破局?东莞市东莞中学校长王健认为,挑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社会、家长乃至部分教育工作者,仍深陷“智育独秀”“分数至上”的惯性思维中,评价体系上仍然高度依赖纸笔测试和量化分数。
现场,他分享东莞中学的探索与经验:一是讲好莞中人的故事,让多元成才观念深入人心;二是深化多元生态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五育过程表现纳入核心评价指标;三是开展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课程融合育人。

深耕与融合:
13门学科同台论道,打破育人边界共享智慧
如果说上午的主旨报告与沙龙是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那下午的议程则是深入肌理的学科探索。与会嘉宾立足学科,以“深耕·融通·致远:从学科探索到行动共识”为主题,潜入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呈现教学一线的深度思考。
来自可园中学的13名教研组长,按学科分类,以人文社科组、科学创新组、体艺实践组三个组别开展研讨。文以载道,史以明志,由语文、英语、道法、历史科目等组成的人文社科组,如何在价值引领与素养培育中关注个体差异。
人文社科组分享现场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门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主阵地,面对天赋各异、兴趣不同的学生,如何为他们搭建多元成长立交桥?科学创新组围绕“如何在逻辑思维与科学探究中实施分层与拓展?”议题展开讨论。
科学创新组研讨现场
体育、音乐、美术、地理、信息科技等学科共同构筑了一个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的鲜活课堂,如何通过丰富的活动与实践,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热爱,发展独特的才华,并在这一过程中锤炼出坚毅、协作、创新的卓越品格?这正是体艺实践组探讨的命题。
体艺实践组分享现场
活动现场,13位教研组长精心准备,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系统的成果梳理与深度的反思总结,全景式展现了学校在学科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探索。他们不仅分享了在分层教学、跨学科融合及个性化指导等方面的有效策略,更围绕如何将五育融于日常课堂、如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潜能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具有实操意义的行动路径,进一步引发与会教育同仁的发散思考。
来自东莞中学、华英学校、中山纪念中学的教育同仁也在现场进行点评与分享,大家在碰撞交流中借鉴吸收。从语文的以文化人,到数学的思维建构,再到信息科学的融合创新,老师们的分享虽有学科之分,但育人无边界,这正是对五育融合的生动诠释。
佛山市华英学校语文科组长、佛山市基础教育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梁中颖,分享学校在语文科组建设上的理解与思考
中山纪念中学初中年级主任、中山纪念中学教育集团云衢中学党总支书记、中山市数学名师黄红分享学校在数学学科小初衔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东莞市中小学信息学奥赛中心组副组长、东莞中学教师廖玉能,分享学校科学教育的育人经验与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南方+线上直播,可园中学教育集团成员校和省校本研修发展共同体学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四团第一中学、揭阳市榕城区榕东中学、揭阳市揭东区龙尾镇龙尾中学、韶关市第十五中学、韶关市武江区重阳学校等齐聚云端,共同见证了这场教育盛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四团第一中学在线观看活动直播
这种创新的联动机制不仅打破了时空界限,更搭建起一个跨地域的教育交流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从东莞延伸至新疆、粤东、粤北等多地,真正实现了共享一堂课、共筑教育梦的融合互动。为推动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也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实践范式,展现莞邑教育人的担当。
撰文:黄婷 黎晗 李玲
摄影:陈雅靖 孙俊杰 吴松琦 李玲
统筹:王慧启兴网
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